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教动态 返回首页
徐州:绿色发展绘出动人美景
发布时间: 2019-11-12   [字号: ]   [关闭窗口]

  

   郁郁葱葱的山林、碧波荡漾的湖泊、星罗棋布的公园——置身徐州,城在山水间、人在美景中。10月9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安居中国》系列专题片,点赞徐州绿水青山的城市气质。

  近年来,徐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生态转型,把补齐生态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以着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重点,统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积极实施大气“六项治理”,有序推进“四大行业”转型升级,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提高依法治污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修复,

  实现煤城“涅槃”

  白色婚纱轻垂水面,新娘王晶站在岸边岩石上,回眸一笑。新郎宋锡铭坐在一旁,轻撩湖水。摄影师按下快门,将一对新人的甜蜜瞬间定格在烟波浩渺的美景中。

  国庆假期,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迎来一拨拨前来拍照的新人。从晨初到日落,景区游人如织,人们在这片“城市绿肺”中享受着悠闲假期。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天灰、地陷、水黑的采煤塌陷区,是徐州市民口中的“城市疮疤”。

  2010年3月,贾汪区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经过一系列的科学修复和景观再造,满目疮痍的煤矿区形成4000多亩开阔水面和2000多亩湿地景观,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时,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

  “蝶变”的背后,是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长期以来的资源依赖,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推进绿色转型。

  ——徐州先后整治采煤塌陷地25万余亩,潘安湖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里湖湿地公园获得“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对主城区42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其中,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被誉为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火如荼。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重点县,沛县农业现代化综合监测位居全省前列、苏北第一。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还田,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连续5年实现 “零焚烧”。制定畜禽养殖发展和污染防治规划,划定禁养区,畜禽污染治理率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

  按照规划,到2021年,徐州城市建成区(鼓楼、云龙、泉山)废弃采石宕口将得到有效治理,启动规划新的城市片区(潘安新城、高铁东城、北部新城、高新区)废弃采石宕口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全面改善主城区因裸露山体造成的视觉污染,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河道园林景观和污水处理能力。

  产业转型,

  守护碧水蓝天

  怎样看待生态环境?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给出了明确答案:“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坚决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虚假的繁荣和发展,坚决不以牺牲损害百姓利益换取发展的业绩,坚定不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

  近年来,徐州转变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转型、践行绿色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微山湖畔的铜山区利国镇是徐州的工业重镇,素有“全国钢铁产业第一镇”的美誉,曾规划建设了徐州第一家“钢铁铸造工业集聚区”, 拥有规模以上钢铁企业20余家。

  “变化太大了!过去长期刺激性气味笼罩,现在不仅呼吸顺畅了,还能看到蓝天白云了。”利国镇居民徐文群真切感受到了环境的强烈反差。

  多年来,徐州市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转产。2018年5月1日,《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8379家,整治提升5257家。

  “今年持续加大‘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力度,依法整治新排查出的589家‘散乱污’企业。”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华介绍,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清零,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其余燃煤锅炉完成重点地区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并完成14家燃煤热电企业烟气“脱白”治理工程。

  据统计,徐州还关闭取缔了346个非法采石点,查处217处非法石料加工点,对27家合法采石及石料加工企业集中整治。制定出台了各类工地、港口码头治理规范,创新实施“1+3”工地扬尘污染监管模式,安装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实施差别化停工整治,并在夏秋季期间对VOCs排放量占工业企业排放总量80%的1204家企业实施强化管控。

  7月31日,徐钢集团三期项目(特钢棒材)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如今的徐钢集团,告别了传统钢铁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在整合多家企业的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120立方米高炉,将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炼铁高炉,预计年实现营业额达200多亿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18年,徐州大气污染治理完成了国家约束性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III类以上占比83.3%,土壤污染状况总体处于安全状态,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乡村治理,

  打造秀美田园

  秋色渐浓,到柳泉镇北村的乡道上走一走。干净的道路连起整个村庄,沿途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树叶渐泛金黄,秋意盎然。

  从贫穷的“光棍村”到后来的“采石村”,北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农业休闲观光村、特色旅游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北村坐落在柳泉镇西北角,微山湖东岸。“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这里10年前的真实写照。石材开采虽让北村摘掉了“穷帽”,但山体也被破坏得千疮百孔。2014年,铜山区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采石、小钢铁、小化工等污染型企业被要求强行退出,北村的采石企业全部关闭。

  随后,铜山区围绕吕梁山、汉王镇、黄河故道、微山湖和环市区休闲农业观光带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型产业。北村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强村、旅游富民。如今,北村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万荷园、码头长廊、后山民宿、塔山渔情南北老巷等,旧貌换新颜。

  北村只是徐州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州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对村庄景观化整治打造,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打通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壁垒,拓展了产业富民渠道。

  如今,再看徐州乡村,生态成了摇钱树,秀美风光变成聚宝盆。城市也不断“添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72%。一幅青山绿水、秀美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徐州大地铺展。

  目前,徐州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复核工作。复核后,徐州共有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12大类85个区域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面积达2873.8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4.43%。其中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116.91平方公里,占比9.49%;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756.92平方公里,占比14.93%。

  绿色生活,就像一束温暖的光,折射出美好生活的动人图景。全市整治25万余亩采煤塌陷地,90%的采石宕口修复成各具特色的公园,林木覆盖率达到30.3%,城市绿化覆盖率43.6%,森林面积位列全省第一。一城青山半城湖,今天的徐州已经华丽转变为一座美丽的山水公园城市,走出了资源枯竭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崭新道路。

  ( 闫琦 )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