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生活 返回首页
古树如我师
发布时间: 2012-10-26   [字号: ]   [关闭窗口]

  李松 

 

  出差在各地行走,少不了走访名胜古迹,往往慕名而去,抱憾而归。历经千年的名胜古迹,由于地面建筑没有保存下来,有的只能看到遗址,有的连遗址也不是当年的,如南昌的滕王阁,屡遭刀兵战火破坏,反复重建近30次,现在的滕王阁已经不在原来的遗址上。我注意到尽管当年的楼阁庙宇不在了,但往往遗址上的古树还在,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上个月我去湖北赤壁古战场,在庞统的草庐前有一棵银杏古树,历经1800年,草庐是新的,古树是老的。据说银杏是最古老的树种,有3亿多年的历史,最多可活4000年。

  最有年份的一棵树应该在陕西省桥山,黄帝庙内有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人称轩辕柏,相传为黄帝公孙轩辕氏手植,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历来被尊为神州古树之首。传说皇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便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上猛冲下来,家园被毁。黄帝认识到砍伐树林的恶果,便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来。

  我去过西安附近的楼台阁,相传老子曾在这里讲经论道,院里有一棵千年的柏树,被称为系牛柏,老子在这棵树上拴过青牛。在山西晋祠中也有一棵柏树,相传周朝所植。

  天子一言九鼎,中国的树也有被封官受爵的。在泰山就有五大夫松,据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之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松”。我在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也见到了有“官衔”的两棵柏树。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将军柏,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还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二将军周径15米,高约30米,树干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贯通,人可直立而过。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生机盎然。二将军柏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让人叹为观止。受封的树木不可能享受俸禄,但一定会受到高度重视,精心呵护,得以留存。

  在坊间流传最广的树是山西的大槐树。现如今不管山南海北的人,一说起家乡,都说是大槐树的子孙。相传连年战乱,中原人丁凋零,由于有太行山阻隔,山西人丁兴旺。明朝政府下令从山西向中原移民,洪洞大槐树下是移民集聚之地。600多年前从这里到全国各地的移民有四百五十姓之多,许多移民背缚双手押解离乡,他们三步一回头,牢牢记住了大槐树。

  我这次去福建武夷山,见识了到了那6棵著名的大红袍茶树,可以说是身价最高的树。武夷山“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的极品,距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其6株母树1年仅产茶1公斤。在献给清乾隆皇帝的礼单中,曾有“碧螺春20斤,龙井30斤、大红袍8两”的记录。在拍卖会上,20克大红袍卖到20万元。如今,武夷山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母树“大红袍”已经成为一个景点。

  身价最高的树除了大红袍,要数海南黄花梨了。自从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问世之后,海南黄花梨家具的身价暴涨。前几年,1公斤海南黄花梨的木材卖到了1万元。海南黄花梨成活容易,成材难,500年才能成材,1000年才能做大件家具。物以稀为贵,物越来越少,价只会越来越高。

  我在我国的台湾阿里山见到了号称“神木”的红桧,高50多米,历经3000多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时,大肆砍伐红桧,把它们运往日本修筑皇宫与神社。当砍到这棵神木时,树干淌出鲜血,日本人吓坏了,以为触犯了神灵,停止了砍伐。这棵神木得以存活。传说中多年古树会成精,树精有情感,会讲话。也许这棵神木真的成了精,对日本人的暴行流泪啼血。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有一位收藏家说:从表面上看,是人收藏文物,实际上是文物收藏人,一个人只能活几十年,而文物存世千百年,流转数辈多人之手,世道变了,收藏的人变了,而文物不变。古树也是这样,历经千百年,阅尽人间沧桑,尝尽世间冷暖,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古树以不变应万变,古树乃我师,阅古树知历史。

  古树如同文物,国家规定,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属于国家一级古树名木,要求最严格的保护。树龄在300年到499年间的属于国家二级古树名木。国家三级古树则是树龄在100年到299年。应该像对待文物那样对待古树,尊重古树如同尊重历史,爱护古树如同爱护长者,如同爱护我师。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