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黄海之滨起“绿潮”,南通如东打造零碳发展新高地
发布时间: 2025-10-27   [字号: ]   [关闭窗口]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南通如东沿海滩涂上,成片的“白色风车”缓缓转动,蓝色光伏板泛起粼粼波光,三峡共享储能电站的“超级充电宝”正平稳输出清洁电能——这是如东深耕零碳产业的生动缩影。作为江苏沿海新型电力系统试点核心区,这座黄海之滨的县域,正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扎实稳固的产业根基、清晰可期的发展蓝图,在零碳赛道上跑出“如东速度”。

  

 

  如东的零碳之路,从一开始就手握“先天好牌”。86公里绵长的海岸线,不仅是风景,更是零碳产业的“能量源泉”——这里风能资源富集,光照条件优越,辽阔海域更是LNG产业布局的理想之地。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800万千瓦,共实施的6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达63.5万千瓦,约占全省储能装机容量的17%,相当于为绿电消纳安上“稳定器”;2025年竞配的11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推进,未来还将规划132万千瓦风电、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绿色能源“储备库”持续扩容,为零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若说资源是“先天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便是如东零碳发展的“后天底气”。以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为“双引擎”,如东已构建起覆盖能源供给、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数智管理的全链条零碳体系。

  

 

  在能源供给端,“风光储协同、绿电蓝能互补”格局已然成型。走进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14家风电企业的“白色森林”与3个集中式光伏项目的“蓝色鳞甲”交相辉映,431.5万千瓦的风光总装机容量,让这里成为如东绿电生产的“主力军”——2024年,仅风力发电就接近100亿度,光伏发电1.1 亿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35%。这里还有全省独一份的“能源枢纽”:220千伏双南变电站,它是目前全省唯一汇集风电、光伏、储能、工业用户所有要素的变电站,高压结构清晰,绿电溯源“一目了然”。依托这座变电站,绿电从发电端到企业车间的“直达通道”被打通。加上三峡集团12.8亿元打造的300兆瓦/6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中国天楹6.5亿元建设的100毫安时重力储能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的绿电供应体系愈发完善。

  而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能源岛、产业港”的定位逐步落地。98.5万千瓦风电、49.6万千瓦光伏已并网发电,嘉通能源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12亿度,相当于为园区省下16万吨标煤;中石油、国信、协鑫汇东等LNG接收站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未来总罐容将达248万方,年接卸能力超2000万吨,“蓝色能源”为零碳添翼。更值得一提的是,杭氧冷能空分项目,较传统装置节电60%、节水70%,每年能产出10万吨氧气和10万吨氮气,将LNG“冷能”变“动能”,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生态治理与数智管理让如东的零碳发展更具“精度”与“温度”。在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环保静脉产业园让“废物”变“资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36个空气微站、2个超级站、12个水质自动站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企业排气筒在线监测全覆盖,55家重点企业安装厂界无组织VOCs监测设备,空气、水环境质量都“实时可控”。全县947家规上企业中,51家完成清洁化强制生产审核,16家获评为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不少企业明确提出绿电需求。

  

 

  从黄海之滨“风光”资源,到全链条零碳产业体系;从企业绿色转型,到数智化精细管理,如东正以扎实的行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路径,破解县域零碳发展难题,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