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穿过湛蓝的光伏矩阵,养殖户黄志亮撑着一叶小舟,穿行在光伏廊道间播撒鱼虾饲料。
  这是一座位于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陈家圩的振合“渔光互补”发电站,总建设面积3700亩,年均1.6亿千瓦时发电量,足够当地6.4万户家庭使用一整年。
  在金湖县,从遍布水域的“渔光互补”项目,到试点整村推进分布式光伏,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智能微电网项目,这样可感可知的“绿电”几乎随处可见。
  随着绿电项目和绿色产业的布局完成,金湖县将加速从“渔光互补”向“零碳工厂”的绿色跃迁。
  县域电网今年将实现“近零碳”
  “水上生产绿色能源,水下生产小龙虾。这一季龙虾即将收尾,今天捞了500斤。”黄志亮承包了300余亩水面,一年算下来,收入近60万元。
  “目前,金湖县从事渔光互补光伏企业有5家,建设渔光互补项目11个。”国网江苏电力金湖县供电公司调控运行班副班长沈杰表示,“渔光互补”之所以能密集铺开,离不开金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金湖境内河湖纵横,县域内水面面积占总面积30.1%。”金湖县发改委工业和能源科科长陈诚介绍,这里光照充足,风能整体分布均匀,主要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约55.55万吨。由此,金湖的清洁能源布局得以顺利开展,并进行“渔光互补”等探索。
   
 
  航拍金湖县/受访者供图
  在白马湖村“渔光小镇”,69户农房屋顶深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整村推进的分布式光伏试点,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平台企业投资运营,村民通过提供屋顶获取稳定租金,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受益”的可持续合作模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590千瓦。
  城东物流园内,2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化身“阳光银行”。这里的1500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每年能发电165万千瓦时,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一年有近70万元收益。
  此外,金湖县还建成了3座电网侧储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544万千瓦,规模接近全县最高用电负荷的50%。这些“超级充电宝”为区域新型电力系统搭起了“支撑架”。
  金湖县发改委副主任王明龙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金湖新能源装机容量为168.44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93.7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74.67万千瓦。“预计到年底,金湖新能源发电量将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99%,初步实现县域电网‘近零碳’。” 
   
 
  近40万平方米的南高齿金湖项目厂房屋顶被光伏板覆盖/企业供图
  “绿电”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力“绿电”的背后,是金湖县产业布局的谋划。
  总投资达50亿元的南高齿金湖项目,便是这条探索路径上的“重头戏”。
  2022年,作为金湖县引进的首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54天。“这个月,新的储能设施将投用,我们离‘零碳工厂’愿景又近了一步。”南高齿金湖项目相关负责人潘宇麟说,从2023年开始,近40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被光伏板逐步覆盖,所产生的清洁能源可满足工厂11%的用电需求,“作为风电齿轮箱智能装备制造商,‘低碳’同样是我们的产品竞争力。”
  随着南高齿金湖项目落地投产,当地的产业链也跟着“活”了起来。该项目不仅引来了中重科技等上下游企业,还带动了新贝斯特等本土企业的扩产。
  聚焦智能微电网建设,国网金湖县供电公司在金沟培训基地建设微电网,打造“试验田”和“展示厅”,并在华亿轴承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进行首个工业试点,为企业年节省费用约150万元。去年11月,“江苏淮安金湖低碳县域电网示范”入选了国家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名单和典型案例集,成为电力系统标杆。
  如今,金湖县已推广建设了海科纤维、南高齿等多个行业微电网,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电力微网群。“事实上,‘绿电’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是实打实的加分项,而这份优势不再局限于新能源产业链本身。”江苏金湖经开区副主任陈林松表示,企业选择金湖,既能享受到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还能便捷获取“绿证”,实实在在降低了产品的“碳足迹”,也织就了金湖“绿电吸引企业、企业带动产业”的独特吸引力。
  未来,随着智能微电网的加速普及,金湖的产业布局将更绿色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金湖县前锋镇风力发电场/金湖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