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至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以“展望绿色科技创新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开展分享与交流。
7月19日,生态环境部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举办的“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研讨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多位专家从太湖治理、水生态健康观测与诊断、湖泊水生态智慧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生态科技对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进行“望闻问切”,会议由南京大学教授杨柳燕和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主持。
太湖时隔30年水质重返Ⅲ类 助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太湖是长江下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组成部分,太湖治理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回顾了太湖治理30年的情况,2024年太湖湖体年均水质时隔30年重返优良水体行列,唱响新时代更加生动的“太湖美”。30年间,太湖治理将“三条红线”融入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调控与达标治理两手发力,构建起“源头减量+工程治理”的控磷体系,完成了治理体系创新,实现了技术集成与制度突破双向驱动。

王东表示,太湖水质达Ⅲ类成效具有阶段性特征,但污染负荷超载、水生态修复不足等问题交织,保障太湖水质稳定达Ⅲ类的根基仍显脆弱。“要用制度锁住退路,让科技透视风险”,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生态修复提升、智慧监测预警、跨域协同治理和全民共治保障,重构太湖健康水生态系统,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智慧观测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精准“把脉”



为提升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发展,各地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多种新生态科技技术的运用。
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飞阐述了如何通过在水文站,气象站、水质在线监测站、湖泊污水处理厂排口布控远程采样终端设备,建立智慧湖泊水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不仅减少人力物力,还能实现水质水量在线同步监测。
云南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效伟则通过对环境DNA的采样监测,分析出水质变化和元素超标究竟来自哪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贡献”,实现对流域水污染的溯源和精准性处理。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卿带来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种的实践应用,他构建了一套覆盖全省的统一观测体系架构,并在多地进行推广应用。何卿表示,这就像给生态装上了“智慧眼睛”,让保护工作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
科学评估为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开出“良方”



蓝藻水华严重威胁水生态健康和供水安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杨军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东南地区典型流域水生态问题,研究发现了中营养水库中丝状蓝藻固氮导致水体营养积累的藻类水华新模式,探讨了入侵物种拉氏尖头藻与水库的分布与关系,并提出提高藻类群落稳定性以预防水华的防控策略,为长江中下游水华发生的早期预警防控提供新思路。
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中实现重大突破和飞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福红围绕长江流域代表性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诊断研究作专题报告,通过对长江干流、五大湖库典型水体的水生态监测,得出“一般”的综合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并提出重点关注水生生物完整性长期变化趋势,研判水生生物恢复状况的建议。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尤本胜则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传统调查相结合方式,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开展水生态现状调查及问题“诊断”。尤本胜表示,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状态不容乐观,轻度-中度富营养化湖泊占比依然较高,藻类水华暴发频繁,暴发强度呈下降的趋势;水生植被表现出逐渐退化趋势,透明度下降或相对较低水平是水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
与会专家和嘉宾纷纷表示,要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持续深化“三水统筹”系统治理理念,推动先进的生态技术、科研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通过“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将政府监管、科技支撑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